15 岁月如歌【1 / 3】

上海点心·1

大概不少外地来沪的新上海人不知道“蟹壳黄”是什么。蟹壳黄是一种“迷你型”小烧饼:外有芝麻内有油酥;甜的加糖咸的加盐加葱末;因其薄薄一层外壳呈黄色而得名。刚出炉的蟹壳黄又松又脆又香又酥,堪称名符其实的上海小吃。

过去蟹壳黄总是和生煎馒头一道卖的,如浙江中路上的“萝春阁”和四川中路上的“大壶春”。萝春阁的生煎馒头曾被1957年的《新民晚报》评为上海的名店名点,它的肉馅配方很讲究:放多少肉皮丁在肉糜内、肉糜内肥瘦比例等还是按照老店传统(曾有人在鸣放时写文章批评上海老点心店、老饭店公私合营后抛弃传统,质量下降),此外煎的时候掌握火候也很到位。1950年代初我随父亲去过萝春阁,印象中这家店门面小得和它的名声极不相称,楼上是茶馆,当年食客就人满为患。而大壶春的生煎馒头却别具一格:它的生煎不像萝春阁生煎有许多汤汁,而是湿漉漉的,十分鲜美,咬下去不必担心汁水会溅出来。这两家店的生煎和蟹壳黄可以称得上无与伦比。

1958年我的一位舅公从浙江来上海治病,他患肝癌在第一人民医院病房住到去世。他曾在上海待过多年,临终前半个月想煞了吃蟹壳黄。我父亲走遍全上海各家点心店都没有买到!到头来也未能满足他舅舅的心愿。此时正是大跃进时期,估计点心店职工都去大炼钢铁了。

上海点心·2

一提到小笼馒头(也叫小笼包子),现在的上海人只会想到老城隍庙“南翔小笼”,却不知过去许多点心店卖出来的小笼馒头并不比南翔小笼差。1957年以前,到任何一家点心店吃小笼馒头,必定送上蛋皮汤和一小碟生姜丝,不另外收费。汤是骨头熬成的高汤,点心店供应的大小馄饨汤水和蛋皮汤水来源相同。小笼包子里的汤汁尽管“肥而不腻”,但毕竟有肉,哪怕吃一客,也有至少6只,所以只有沾着泡有姜丝的醋吃小笼包,再呷一口蛋皮汤,嚼点姜丝,把油腻全消化掉,侬才能真正品尝到小笼包子的美味。

小笼包子和汤包都是皮薄汤鲜,都是肉馅(也有加蟹肉变成蟹粉小笼和蟹粉汤包),但汤包的汤汁要多许多,所以汤包只能趴着,“立”不起来。吃汤包要特别小心。我曾见到一个北方汉子把筷子用力一夹,破了、汤全部漏光、放到嘴里只是有一丁点肉的包子皮了,所以这位吃惯“狗不理”包子的老弟很是郁闷,直到服务员给他拿来一根吸管才算完事。

对于久居北方的朋友我要解释一下:生煎馒头也好,小笼包子也好,相对于“狗不理”包子而言都属袖珍版的。在收粮票的年代,1个大包收1两粮票;4个生煎馒头收1两粮票,而8个或6个小笼包子也只需1两粮票。

上海点心·3

上海的点心是海纳百川的产物,主要受江苏浙江的影响,尤其是江苏。苏州是千年古城,它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,江南又是富庶之地,苏州的小吃必然精致;而扬州一带自明清以来便是富可敌国的盐商集中地,他们对吃的讲究必定对周边环境有重大影响。当代文人中有美食家之称的,一位是久居苏州的陆文夫先生,一位是家乡在扬州以北运河边的汪曾祺先生,便是明证。

浙江点心在上海名气最大的当推宁波汤团和嘉兴粽子。陕西路上的“美心”专卖宁波汤团,宁波汤团个头小巧,里面的“黑洋酥”馅(芝麻粉加糖加生猪油即板油)占足了香甜二字,汤团是用水磨米粉做的,又软又滑又糯,不黏牙,所以上海本地圆子只能甘拜下风。我诺是宁波人,阿娘(祖母)每年春节都磨粉夯芝麻,自制汤团,滋味不比“美心”推板(1),比当前超市里卖的宁波汤团绝对要好。我母亲是四川人,也学会了做,传统一直保留到我老婆,亦做得很好。自制宁波汤团当年从宁波人传到各家各户,不是宁波人家的,也都借石磨做水磨粉,成了春节一景。

“乔家栅”的点心现在是每况愈下,当年的粽子是有嘉兴风味的,现在只能买出自嘉兴五芳斋的粽子。而且冒牌货太多。当年我印象深的好点心有:南京路“沈大成”的小笼和烧卖,南京西路“王家沙”的两面黄炒面,永嘉路“乔家栅”的煨面,延安路“红榴村”的虾肉馄饨及小笼,福建中路“德兴馆”的焖肉面,南京西路“镇江”的扬州汤包……

广东点心在上海很有人气。福州路“杏花楼”的广东云吞、虾饺,南京路“新雅”的叉烧包、鸡肉大包,就是四川北路“新亚”外卖部的广东点心都是相当出色。

光顾最多的当然是家门口的“四多”(后改“四海”),那里的汤圆个头比宁波汤团大很多,一般人吃4只就够了。特别是鲜肉汤圆,汤鲜肉多,皮子糯软,很受青睐。这家店还外卖糕团,什么条头糕、黄松糕、方糕、赤豆糕、蜜糕、茯苓糕、双釀团、粢毛团、金团……

“四大金刚”·1

当年多数上海人的早餐是泡饭。泡饭的做法有两种:一种是把昨晚的剩饭用开水泡一泡、立刻就吃;另一种是剩饭加水放在火上煮一阵子,变成名符其实的“饭泡粥”。用来“下饭”的一般是昨日的剩菜,也可以是酱菜、乳腐之类,讲究的人家还有用皮蛋、咸蛋、肉松、油氽豆板这类佐粥食品来过泡饭的。但是多数人家会去买大饼、油条。大饼、油条佐以泡饭,就是上海普通家庭的常见早餐。

大饼、油条、豆浆、粢饭称作“四大金刚”,是上海人除了泡饭之外的主要早食。一副大饼油条加一碗豆浆,是过去上班族的首选。大饼有咸甜两种:咸大饼有芝麻葱花、甜大饼有糖和芝麻—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芝麻真香!当时的大饼3分钱一只、粮票1两——别忘了带粮票。1970年代我在玻璃厂劳动时,曾在工厂附近的青云路大饼店买到边上嵌豆沙的大饼,大饼的边做成夹花,仍是3分钱。以后大饼摊推出新品种:油酥大饼,价格为5分钱、属“高级大饼”,咬在嘴里一股酥香,真是一分钱一分货。

上海的大饼制作工艺可能出自苏北的烧饼,在全国大城市中堪称第一。我去过北方,那里的烧饼不能和上海比。(指1980年代之前)尤其是北京的大饼(那里叫火烧),硬如石头,足能砸痛你的脑袋。信不信?

买油条必定排队。油条和大饼豆浆粢饭是一个摊位联合经營的,但只有油条排长队。有一回为了下泡饭我去多伦路油条摊买油条,快轮到我时,前头一个“赤佬模子”(2)拿出半斤粮票4张1角头人民币、大喊一声:“来10根!”拿么好(3)!等到10根油条1根1根炸好,“赤佬”1根1根拿到伊带来的“淘米箩”里得意洋洋地走了。我呒没买到,只得耐心等油条师傅把经过发酵的面团拉开,再用刀切成一段一段,然后放入油锅。我本来打算拿2根的,花了那么多时间只买2根?于是我对油条师傅也喊了一声:“4根!”

豆浆可以在摊头上“堂吃”,也可用搪瓷大杯或热水瓶买回家。淡浆3分钱半两粮票一大碗,“堂吃”的人往往喝咸浆外加一副大饼油条。一碗热气腾腾的咸浆鲜美无比,豆浆里有虾皮、榨菜末、碎油条、酱油和辣油,价格比淡浆贵2分;甜浆是豆浆加砂糖,价钿和咸浆一样。不过那时“吃豆腐浆”必须趁早,过了7点钟就卖完了。

南方人习惯吃米饭,所以粢饭也是上海人喜爱的早餐。2两饭团里包1根油条,再加一点糖(1950年代是加一点绵白糖),就成了一道美味早点。有的顾客要求包一根“老油条”,这种二次回锅的油条比较脆;也有人不要加糖而是要加一点榨菜末——反正加什么都不另外加钱,总共2两半粮票8分钱。食量大的人要3两粢饭加油条,也不过1角钱。

“四大金刚”·2

“四大金刚”现在仍是上海普通百姓早餐内容,但制作者早已换成了全国各地来的农民,当年的“集体所有制”摊头早已消失,都变成了个体经营。“新上海人”的手艺固然比不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师傅,至少从形式上而言,“四大金刚”还存在。大家担心的无非是炸油条的油是不是地沟油?做大饼的面粉是否加了增白剂?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