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45【水上棚屋】【1 / 2】

镔铁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书屋shuwu.org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香港,维多利亚港---

六十年代的香港维多利亚港经常会有各式各样的游轮在这里渡过,更有很多传统的渔家小船游弋在港口边缘,用他们打捞的海鱼与海鲜,与岸上的人置换生活用品。

这些常年寄宿在渔船上的港人,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“疍民”。

前世的时候,香港明星郭富城曾经拍摄过一部反映“疍民”生活的励志片,名字叫《浮城大亨》,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个生活在香港最底层的“疍民”,如何奋斗成为一代金融大亨。

实际上,六十年代的香港“疍民”所生活的环境比电影中所描述的还要残酷。

他们很多人一辈子生活在海上,没身份,没地位,有的甚至连姓名都没有。

如果说这个年代的香港人属于仅次于英国人的二等公民,那些外来的印度阿三,以及南洋人属于三等公民的话,那么这个年代的“疍民”,甚至连三等公民都不如---而那个被英国水兵侵害的渔家女“阿兰”,就是个“疍民”!

……

傍晚,河边---

作为《星岛日报》的记者,苏定贤搭乘舢板朝着渔家女阿兰所在的水上棚屋行驶而去。

夜色中的香江弥漫着淡淡的海雾,苏定贤摸出一支烟,点燃,迎着夜风悠然地抽了一口。

一百多年前的香港大澳岛,有一些漂流海上打鱼为生的疍民和客家人,在这里停留下来,他们用木材在滩涂上打桩建屋,慢慢的在河涌上建起了连绵成片的水上棚屋。

他们摇着舢板出入,打鱼晒盐,养家糊口,繁衍生息至今。

就在苏定贤遐思的时候,摇船的大哥对苏定贤说:“记者先生,阿兰的家到了!”

苏定贤放眼看去,果真,眼前出现一片连绵不绝的水上棚屋。

“那一栋就是阿兰的家,也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人?”摇船的大哥是个热心人,把船靠近之后,就朝着那棚屋大喊:“有没有人?来客人了!是城里的大记者!”

嘎吱一声,那棚户的一扇窗户打开,露出一张憔悴的脸,是个上了岁数的妇人。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